当你看到这篇文章,说明我正在尝试克服多年以来在「创作」这件事上的自我设限:不要发表不够完美的文章、不要写没有十足把握的内容、不要拟定不能爆款的标题、不要发表肤浅的见解、不要写不垂直的东西、不要不在意数据…

每当我动了写字的念头,这些「声音」就会在我的脑海里复读,然后刻薄地质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你的分享有价值吗?你和别人写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如果写完没人看,你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吗?

追求完美,其实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自信。

过去几年我受自媒体本职工作的规训真的太久,对阅读、转发、评论以及涨粉的执念,就连在梦里也不曾放下过。成为自由职业者后,这些心病让我不想再触及那些令人心悸的数据复盘画面,于是渐渐地我接受了一种「工作方式」,那就是不要写、不要做,这样就不会失败、自然也不会失望。所以你看,这么久了我的公众号才寥寥数篇文章,B 站写好的脚本也迟迟不敢剪辑。

所以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我渐渐察觉到我似乎没有笔记可写了,或者说我的生活失去了记笔记这一行为的必要性。既然不需要输出,那逼着自己输入又是何苦?没有输入,又更加缺少可供输出的素材或观点,恶性循环就此产生。长此以往,我的案例、观点和方法都将沦为俗套,这对一个笔记测评博主来说无异于是职业生涯的结束。

所以我希望这篇文章能成为打破这个循环的第一步:来写点随心所欲的东西吧!

我不再花半天时间拟定标题,不再费劲心思找各种配图,我只想记录我认为有意思的,表达我想表达的,就当做日记来写吧。不拘泥于这个账号的定位会让我的写作更加自由,但或许也会让屏幕前的读者失望。

因为账号定位即是给自己贴下的标签,它既是一种解药,也是一种毒药。

若非如此,各位读者也不会产生关注我的动力。又因为如此,我所有创作的价值,都必须用「是否面向读者」来恒量。于是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猜疑观众读者会不会对我所分享的内容给予肯定,这让我总是在意发布后的数据、评论或私信。

所以我很容易就能找到放弃写作的借口,因为靠「猜」只能猜出我想要的答案。

我现在意识到,我必须先成为愿意阅读自己的读者,必须先成为愿意欣赏自己表演的观众。否则,我如何再去发现那些能让我自己兴奋的观点,否则,我自己的「个性」将如何得到展现?

我相信会关注我的读者,也不会想去阅读一本枯燥的说明手册。

在 ChatGPT 彻底火爆世界之前的 2022 年底,我写下了这一篇测评,那一刻我就有一个清晰的结论,那就是未来基于 AI 生成的内容一定会泛滥成灾,尝过 AI 甜头的人几乎难再产生探索自己的欲望,然后渐渐地便会沦为 AI 的助手,而非其主人。

但那些对信息质量有更高要求、对真实的个人观点有更强偏好的人,一定会对那些更愿意表达自我的人感兴趣。因为「自我的表达」必然蕴含着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会让人的视野变窄,但也将因此让创作者的表达变得更加精准、更加个性,更容易闪烁出一些未被 AI 大模型所洞察的来自人性的光芒。

我坚定地相信,能够相聚在此的读者都会被这样的光芒所吸引。

每个人都将逐渐练就一眼就看出「哪些内容是 AI 写的」的能力,长此以往你必然会对这些东西感到厌倦,就好像我现在已经对那些发在视频评论区下的 AI 总结产生了不适之感。我不是拒绝这样的工具,相反我赞成有限度地去使用,我只是觉得将 AI 生成的总结发在评论区里实在是太扫兴了,身为「创作者」的我是这么想的,身为观众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基于前面种种,我得想办法跳出我为自己设下的圈套。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完美主义是创作的最大敌人。

于是,我对今后创作的笼统设想是,从随机的主题出发、从不预设目标的写作这件事上,去寻找我所欠缺的东西,去发现我观点贫瘠的领域,进而去寻找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收获关注不是为了用订阅的数字来恒量自己的成就,这个数字将只意味着与我「形态相近」的人有几何;收获评论不是为了能够获得读者的夸奖,而是希望能在观点的碰撞中,发现更多被自己的视野所局限的漏洞。

基于这个认知,我开始付诸行动。

你看,我所幻想的画面是这样的:我会有一个内容丰硕的公众号,或者会有一个写满了各种文章的个人博客,它是一个可供人查阅的庞大的资料库或者视频库,人们能从我的分享中收获知识与感悟,还能从我的说辞中、从我埋藏在行文与视频画面的细节里,去尝试解读我的一生。这个念头从未休止过——希望我这零星的表达有朝一日能串联成线。

所以这个账号以后不会再做笔记软件测评了吗?

恰恰相反,我会有更多的生活需要记录,会有更多的灵感想要描摹,会有更多的反思、总结和复盘需要将其记录在案,因而我会对笔记软件有更加强烈的需求,也就能为大家产出更多有价值的测评内容,我想这样的循环才是正向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种虽然古老但依然光芒万丈的创作载体,其名为 Newsletter,我将其视为对 AI 与算法的一种反抗。

微信公众号某种程度也可视作 Newsletter,只不过它依托于微信这个封闭的平台和生态,在其上的阅读又极大程度受制于算法施加于你的影响,而以邮件形式进行推送的 Newsletter 则让作者与读者能够建立起一对一的更加亲密的联系,这近似于一种笔友关系。

如此一来,倘若我作为 Newsletter 的作者,我会更加关注内容本身的吸引力,避免不由自主地向推荐算法倾斜,更可规避严苛、麻烦的平台审核,然后写那些我真正想写的东西。

所以本文标题中的「001」其实已经可以视为 Newsletter 的第一篇试水。但是:我想写什么?我能写什么?读者想看什么?该如何平衡这三个需求?这四个问题的答案仍然还需要更多的创作才能找到。

​以上便是我近期的一些思考,尽管邮件通讯的主题暂不明朗,但如果你对我未来有可能「发行」的 Newsletter 感兴趣,欢迎在我的这篇 公众号文章下方留言。

我是二一,下期再见。